薌城傳統風味小吃之蚵仔煎
2017-04-19 19:00:01 來源:薌城鄉訊報 瀏覽:2613次
蚵仔煎也叫海蠣煎,是漳州的一道傳統名小吃。先把番薯粉、大米粉加清水攪成漿,加入鴨蛋、青蒜及新鮮的蚵仔,放點鹽與味精,再次攪拌均勻,等平底煎盤里的油熱了,倒下去先把一面煎熟,翻面后再煎另一面,約2分鐘時間就可煎熟。因用旺火煎的時間短,可以很好地保存蚵仔的鮮嫩。剛煎好的蚵仔煎顏色金黃,表皮酥脆,里面柔軟,配上蘿卜酸、蕪荽與蒜蓉醬,趁熱咬一口,香嫩可口,油而不膩。要是再配上一碗加青蒜的蚵仔湯,更是妙不可言。漳州離海不遠,一年四季均可吃到蚵,會煎的人很多,有的人雖然并不專業,但現在有蚵仔粉可買,也可以煎出可口的蚵仔煎來。 青年路鑫榮花苑23幢D5的“府埕正宗亞木海蠣煎”店,店主林全木,其家就在府埕旁邊,其祖母早期就自己做豆干面(手抓面),用竹籃裝著提到府埕賣。其父親林菊成(1916—1996),原在市飲食公司府埕飲食店當廚師,20世紀80年代離開飲食公司,自己在府埕開飲食店,所經營的品種有蚵仔煎、蚵仔面、豆干面、炒面、燉罐等多種,因口味好,在漳州享有很好的聲譽,幾個子女也跟著學,都成為烹飪好手。 林全木從13歲起,就跟著父親學烹飪,掌握了煎炒蒸煮的技藝。2003年,因府埕改造,飲食店只好關閉。不滿足于小打小鬧的林金木,轉而在延安北路開起白玉蘭酒家,并兼營舞廳,風光了好一陣。無奈商海無情,經營的酒家舞廳損失慘重,只得回歸老本行,重新賣起蚵仔煎。先后在八卦樓下、太古橋開店,最后轉到現在的店。2016年漳州小吃文化節上,榮獲“漳州上好小吃”獎。 太古橋大眾電影院對面的新華西商業街南24幢12號“原府埕旺明蚵煎粿條”店,店主吳旺明的父親吳水龍是龍海人,早先從事水產生意,把蚵、蟶、魚等海產運到漳州買,娶妻后定居漳州。因熟悉水產品,便在府埕開起經營蚵煎、蚵面、炒粿條等的飲食店,遠近聞名。吳旺明自小跟隨父親,學得一手好手藝。也因府埕改造,2003年搬到現在的店。因其煎的蚵仔煎好吃,且地處古城區,每到就餐時間,顧客盈門。 新華西路鑫榮花苑鑫榮花苑28幢 06、07號店面的“建國蚵煎蚵面”店,店主嚴建國原家住在府埕。20世紀80年代,招工均得由勞動局安排,找個固定工作很難。因府埕是漳州小吃的聚集地,嚴建國便自謀出路,于1985年在自家開起飲食店。自己不會烹飪,就請原在新橋頭當廚師的外號番薯頭及木山兩位師傅來教。在師傅的耐心傳教中,嚴建國認真學習,不斷改進,使蚵仔煎越煎越好,贏得了顧客的認可。2003年因府埕改造,搬到新華西路197號,但2014年又被拆遷,再搬到現在的店。先后榮獲2012年“漳州名小吃”、2015年“福建名小吃”、“2016年十佳誠信小吃店提名獎”、2016年“中華名小吃”等榮譽稱號。 (鄭德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