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國慶閱兵儀式上,聯勤保障部隊方隊和文職人員方隊都是第一次亮相天安門廣場,而在解放軍第909醫院參閱的5名官兵中,既有聯勤保障部隊方隊堂堂的主教練,又有文職人員方隊的4名全軍首批軍轉文的95后隊員。10月4日晚上,他們圓滿完成閱兵任務后順利返回漳州。下面,讓我們一起分享下他們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閱兵故事。
林德昭:隊伍走過天安門才算放心
今年39歲的林德昭是第909醫院副院長,曾長期在作戰部隊的他,是優秀四會教練員、訓練標兵,還被表彰為原南京軍區“東線尖兵”,在隊列訓練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今年2月份,林德昭奉命擔任聯勤保障部隊方隊主教練,不僅需要負責整個方隊的組建工作,還要負責從招聘儀仗隊教練、設置訓練場地、制作專項訓練器材、組織隊員報到、人員復查精選到展開基礎訓練、進駐閱兵集訓點,再到展開合練演練,直至昂首挺胸走過天安門。
聯勤保障部隊主要由倉儲、衛勤、運輸投送等力量構成,這個方隊除2名將軍領隊外,350名隊員都是從保管員、駕駛員、炊事員和衛勤人員當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盡管如此,由于聯勤保障部隊大多從事后勤方面的業務性工作,這些隊員的整體訓練素質跟作戰部隊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訓練起來無疑難度更大,加上又是聯勤保障部隊成立以來首次在全國人民面前亮相,所以在長達7個多月的時間里,林德昭身上的責任一刻都不敢松懈,“只有隊伍走過天安門才算放心”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完成這項艱巨任務,他給自己定下了“臉黑心黑”的規定——訓練任務要不折不扣完成、訓練起來更是不能講半點情面。在近乎“魔鬼式”的訓練中,隊員們平均每天的訓練步數都在25000以上,練步幅要求走一百米偏差不能超過10厘米,組織標兵考核在場地上鋪沙子“留跡為證”,訓練場上卷尺和擴音器不離身,隨時卡量,隨時糾正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聯勤保障部隊方隊從首次參閱毫無基礎,到多次獲得優勝方隊、穩居一流方陣,最后所有隊員在天安門圓滿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馬趙鑫:總感覺教練盯著自己
馬趙鑫畢業于西安郵電大學,他在閱兵中的位置是文職人員方隊九排面23號。他依稀記得今年4月14日那天上午,因為他的胸脯較小,便被三軍儀仗隊的教練們在肩膀上綁了鐵質十字架。當時參加訓練已經一個多月了,每天的訓練都是以軍姿為主,從最初的十多分鐘逐漸強化到將近兩個小時。早飯后在宿舍談笑風生的景象這時消失殆盡了,取而代之的是臉上豆大的汗珠和被教練強行糾正孤僻動作而產生的身心不舒服感,下額線、胸線、后帽線、腳線、帽檐帽徽線就像鋼鐵牢籠一樣,將每個人都牢牢固定住,一個個被汗水浸透的人都把重心放在腳趾頭前面才勉強維持到貼線。雖然整個方隊有多達450人,教練卻只有14人,可馬趙鑫總覺得一直有雙眼睛在盯著自己,余光瞥到正前方隊友被背包繩綁的褲子變形的雙腿,有的隊員身上則夾滿了撲克牌,還有不明方向傳來的訓斥聲和皮帶接觸身體的渾厚聲,這其實只是普通一天訓練的寫照。
在這200多天的漫長考驗中,天天有評比,周周有考核,訓練中自我加壓是常有的事。多少次他會因周身的酸痛甚至抽筋在半夜驚醒,卻害怕睡眠不足影響訓練而強迫自己睡下;多少次因數以百計的踢腿擺臂拼盡全力到精神恍惚,卻在聽到教練的點名表揚后瞬間滿血復活;多少次面對個人失誤、排面成績不理想,而難過到把眼淚混進汗水中不被察覺;多少次在整容鏡前糾正孤僻動作、口是心非地抱怨加練,然后攥緊拳頭暗暗使勁。一次參閱,一生光榮,從現役軍人的綠軍裝到非現役文職人員的孔雀藍,變的是服裝、身份,不變的是初心和使命、責任與擔當。
張郃:訓練起來衣服像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
張郃畢業于空軍軍醫大學,他的位置在文職人員方隊九排面15號。他說自己最難忘的記憶有兩個時間。第一個是三伏天期間,火熱的太陽將遠處訓練場柏油路地面曬得扭曲了,他穿著全套訓練服受閱皮靴與烈日搶時間。盡管腳掌隔著厚厚的鞋底,卻依然能感受到來自地面的熱量,陽光像火焰一樣炙烤著皮膚,黝黑的臉上掛滿的汗珠卻怎么也不能被太陽曬干。身上的衣服就像剛從水里撈出來一樣,汗水浸透了襯衣褲子,順著腿在地面上流下積成一灘水。在訓練的日子里,為保持生理上的水鹽平衡,隊員們經常是一邊灌水一邊吃咸菜,不斷挑戰生理的最大極限。
第二個時間當屬中秋佳節,在萬家團聚共賞明月的那一天,由于臨近國慶,全體文職隊員還是進行了全天訓練。當一輪明月在閱兵村上空高掛時,他們在訓練場上熱情不減,揮灑汗水,用嚴整的作風紀律,提高的動作水平為萬里之外的家人奉上獨特的中秋之禮。都說“小家不圓大家圓”,他想在那一刻自己已和全國人民這個大家庭團圓了。
徐祥鴻:正步走過天安門覺得自己光芒萬丈
徐祥鴻畢業于陸軍軍醫大學畢業,他在文職人員方隊九排面19號。他說自己最激動的是10月1日上午11點42分,當時閱兵任務已經圓滿結束了。但在返回閱兵村的客車上,他激動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不斷閃現著長安街上整齊的方陣、先進的武器裝備……出場即震撼,亮相即精彩,天安門前徒步方隊昂首闊步,短短的96米、128步、66秒背后是每名受閱隊員奮戰了7個月、208天的豐碩成果,是洗得泛白的襯衣和擺臂磨破的褲兜,是雙腳厚厚的老繭和一張張黝黑的臉龐,是所有教練員和保障人員共同鑄就的輝煌。或許人一生中大多時候都在為他人的精彩鼓掌,但當正步踢過天安門,于萬眾矚目中接受排山倒海般掌聲時,他也覺得自己已經是光芒萬丈。
徐佳旺:曾因基礎薄弱險些被淘汰
徐佳旺是第909醫院參閱人員中年齡最小的,1996年出生的他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所在的位置是文職人員方隊12排面21號。他說10月1日走過天安門的時候,自己的內心是無比激動與自豪,雖然這樣的場景無論是在閱兵村里還是在長安街已經演練過許多次了,但當那一刻到來時,還是沒能抑制住自己的情緒與淚水。
徐佳旺是第三批被選拔出來的隊員,參訓時間相比其他隊員要少一個月,當時訓練進度已經開始進行到正步一步一動訓練了,而他才開始進行最基礎的軍姿訓練。由于基礎薄弱,每次擺臂踢腿徐佳旺堅持不了幾動就晃倒,腳踝也跟著發腫起泡。直到通過一個半月的苦練磨合,總算是跟上了整個排面的進度,也擺脫了被淘汰出局的命運。等到進入閱兵村后,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正處于由單排面訓練向中隊及方隊合練的過度期,屬于訓練量最強的時候,也是從那時起,北京7月的太陽給大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出操一身汗,收操一身堿”。每當正步擺臂時,手套上的汗總是會不自覺地甩到別人的臉上,每次軍姿訓練都看著汗水從帽檐前端往地上滴,感覺這半年流的汗水是過去20多年的總和。然而當第一次聽到國旗護衛隊的鏗鏘步音與禮炮轟鳴聲時,以及游行群眾掌聲吶喊歡呼聲時,他的心里感到了無比光榮,覺得以前的苦練都是值得的。在他看來,閱兵不僅僅是閱個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閱的是人民軍隊頑強拼搏的精神和不屈不饒的意志。 本報通訊員 黎斌